(七)游戏导入的模式
即用游戏的方法来学习动作或队形。如:大班集体舞《问候舞》

1、全体幼儿散点站立,听教师哼唱乐曲尾音部分,并同朋友握手问候:教师唱“5”时,每个幼儿立即找一个近处的朋友与他握手。教师唱“3”时,立即与朋友停止握手,并站立不动。教师可任意反复这一旋律,且尾音5的长短不固定。通过游戏,使幼儿体验快速反应带来的乐趣。
2、教师完整地哼唱音乐并示范动作,幼儿集体跟着老师学做舞蹈动作:第1~4小节:双手叉腰,自由地用小跑步随音乐节奏跑动;第5小节:按节奏×× ×∣拍手;第6小节:双手叉腰,自转一圈,脚做小跑步;第7~8小节:同5~6小节。
3、将上述尾音部分的游戏组织到舞蹈音乐中。尾音部分的游戏可任意反复多次。但教师一旦从头开始哼唱音乐,幼儿便须重新开始跑动、拍手、转圈、握手做游戏。活动结束时,教师哼唱“结束句”。
4、完整地随录音音乐舞蹈和游戏。
(八)儿歌导入
即教师先带领幼儿朗诵儿歌,随后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探索动作,再逐渐过渡到边念儿歌(或在心中默念儿歌)边随乐做相应的动作,最后过渡到单纯听音乐做动作。如:小班律动《木头熊》
1、教师出示一个玩偶小熊,带领幼儿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儿歌《木头熊》。
木头熊,木头熊,踏一踏一。
木头熊,木头熊,转一圈一。
木头熊,木头熊,坐一坐一。
木头熊,木头熊,举起 小脚 来-。
哈哈哈……
2、教师一边慢速念儿歌,一边鼓励幼儿边说边根据儿歌的意思自由地做动作。
3、教师和幼儿一起边慢速念儿歌边做动作。待坐下后,教师带头“认真”地用手把自己的脚“藏”起来,说完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时,像“献宝”似地把脚举起来,并带头“开心地”大笑。
4、教师和幼儿用正常的速度边说儿歌边做动作。
5、教师播放音乐《洋娃娃和小熊跳舞》,幼儿随音乐边说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。
6、教师请每位幼儿找一个朋友,面对面地随音乐做动作,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。
|